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話說女人只要過了18歲之後,就一定要保養。
至於保養的方式有琳瑯滿目的化妝品可以選擇,所以保證妳不怕沒東西擦只怕擦的不夠多。

但是這幾年最熱門也最夯的就是雷射保養,因為雷射保養方便而且立即見效,因此也成為懶女人(我就是)心目中的NO.1。

前幾年在PTT的facelift版很流行碳粉雷射,首選是在新店的大坪林MRT一家美容診所,
因為價格低廉(全臉2000),所以大家趨之若鶩,我也跟著去打過一次,
但是後來覺得並沒有顯著的效果,而且覺得那裡的環境不是很舒服,也不是很注重客人的隱私因此也就沒再去過。

最近朋友介紹一家新開的星和診所(在台北車站NOVA樓上),因為新開正在做大特價,
她推薦我打淨膚雷射,特惠價全臉只要999(比碳粉雷射便宜一半)。
因為價格很吸引人,所以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就跑去了。

這家新開的診所地點比大坪林方便多了,車資也省了,
不僅如此裡面的設備跟裝潢比大坪林那間豪華及專業。
相較之下,大坪林那間比較像是一般耳鼻喉科診所改裝,
而這間則是專業的美容診所,
不僅有專屬的私人空間(不用一群人排排坐),
而且術後美容師會很仔細的幫妳按摩跟敷臉
(是很舒服的躺下來而且還有音樂聽唷,不是隨便拿個化妝棉鋪在妳臉上,叫妳坐著等三分鐘就走人),
這點相較之下又是有誠意多了,過程中美容師還會一直細心的跟你解說手術的問題以及注意事項
(這種一對一的感覺比一個護士對付十個人好多了)。

因為之前聽說碳粉雷射跟淨膚雷射是一樣的東西,所以我也特別詢問醫師兩者的差別,
醫師說淨膚雷射相較於碳粉雷射不僅效果更好而且也不會有吸入碳粉導致塵肺症的後遺症。
術後醫師給了我泛紅修護的藥膏還有擦痘痘的藥膏,並且叮嚀我要小心三天內都不要使用A酸,
術後一個禮拜發現毛細孔真的小很多,但是醫師也說至少要打三至四次效果最好。

但礙於經費的關係,能夠有現在這樣就已經很滿足了, 所以推薦給大家囉。
便宜又實惠的淨膚雷射,趁現在大特價去試試看吧。

星和診所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館前路2號6F,
免付費專線:0800-277-889,TEL:(02)2388-7778
http://tw.myblog.yahoo.com/star-200/article?mid=98&prev=99&next=50

thex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豬的心情常常是很自以為是的,不要以為你可以瞭解一隻豬。
很多豬類專家想盡辦法,鑽研大半輩子,跑遍各國的圖書館,
找了好多遠古豬、祖宗豬、變種豬等各式各樣的豬的資料,
卻發現,原來豬的可變性遠遠超乎想像,幾乎每隻豬都是無法被歸類的。
看起來好像一樣的豬,仔細研究卻發現怎麼豬蹄的形狀、大小、顏色、位置,甚至樣式都不太一樣。
所以,豬專家學者一直很困擾要怎麼寫關於豬的研究。
曾經有人寫過「豬的一生」,但馬上引來豬群的圍剿,
因為那本書裡的豬才剛吃飽就被送上屠宰場蓋上CAS優良肉品的標誌。

再加上豬常常會自以為是瓊瑤連續劇的主角,自顧自的沈浸在悲傷的、淚水滿溢的氛圍中。
所以研究豬又比想像中的困難了,因為可能講沒幾句話,豬就開始哀傷了。
有人會說,這樣不是很苦惱嗎?豬不是每天吃飽飽就很開心的在泥巴打滾嗎?
豬又會回答你:其實我好像也沒那麼悲傷耶。但不知道為何眼淚就像哪裡出了問題,一直一直冒出來。
於是豬的心理學家又跑出來了,宣稱他們知道豬的心情其實是與實際相反的,為了掩飾他們的得意喜悅,
他們會偽裝成難過哀傷的樣子,換取眾人的同情。因此,多數的豬其實是很狡儈的。
但心理學家也承認很難分辨豬的真實心理狀態,看似難過其實開心,看似開心其實難過或是真的開心或真的難過。

嘿,豬就是令人摸不透的奇妙生物。

thex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彭士佛這個從小在國外長大的華裔建築師,因為和Roisin Heneghan建築師合組的heneghan.peng.architects建築團隊接下大埃及博物館(Grand Museum of Egypt )的建築規劃設計案而揚名國際,相關介紹可見:http://archrecord.construction.com/projects/portfolio/archives/0312hpArchitects.asp 
他的父親彭蔭宣也是一位建築師,但被歷史輕輕帶過的是他的祖父彭孟緝。彭孟緝在二二八事件中是惡名昭彰的劊子手,有「高雄屠夫」之稱。
當時擔任高雄要塞司令的彭孟緝力主鎮壓「暴民」,格殺勿論,對手無寸鐵的市民及地方仕紳皆以「鎮暴平亂」為由,見一個殺一個,獲得國防部長白崇禧賞識。二二八事件後更因平亂有功,一再獲得拔擢,先升任台灣全省警備總司令,其後一路高昇至接任參謀總長、陸軍總司令並兼台灣防衛總司令,終其一生未對「血洗高雄」的鎮壓事件付出代價,也從未向台灣人民道歉。 
在學者張炎憲的「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一書中,試圖還原歷史的真相,釐清二二八事件發生的真正原因及探究責任的歸屬,這不僅是對歷史負責也是對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負責,然而台灣特有的藍綠情節及政客的政治操弄,往往使得追求真相的過程突顯了族群對立的衝突面,並受到許多外在因素的干擾,而模糊了其初衷及本意。我們力求的轉型正義是試圖透過與真相對話、理解、聆聽歷史的過程,學習寬恕並包容,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化解一再引爆的對立,為台灣尋求重新融合的平衡點,唯有將歷史的傷口剝開,取出刺人的碎片,傷口才有癒合的可能。
台灣的族群對立之所以一再被政治人物激化是因為找不到宣洩的出口,太多歷史的傷痕累積在彼此的心中,形成一道一道的高牆,彭孟緝對台灣人民所做的一切已經超乎其職權所應行使的權利,更違背自然法則,而是毫無理由、毫無人性、未經審判的見人就殺,然而其後代卻從未因此付出代價,也從未有過歉意,甚至仍然享有富裕的生活,可以在國外過著悠閒的人生,相較之下無辜枉死的台灣人又是情何以堪?或許,台灣人要的只是一份正義,即使正義永遠是在苦難結束之後才會到來,然而令人難過的是台灣的正義卻還未見曙光。


☆ 彭士佛小檔案:(Shih-Fu Peng)
    年齡:三十六歲
    學歷:康乃爾大學(1989)畢業,1992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

☆ Roisin Heneghan(出生於愛爾蘭西部Mayo郡Geesala半島西南端瀕臨大西洋的Doolough村。):
    年齡:34歲
    學歷:大學就讀都柏林大學建築系,1978以榮譽學位畢業。之後赴美工作及深造,與彭士佛在哈佛相識,1992年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 
  1992至1999年間,二人均任職紐約的建築師事務所,並活躍於年輕建築師專業社群。1999年,二人於紐約合組heneghan.peng.architects建築事務所嶄露頭角。2001年,因取得愛爾蘭政府建築設計案,將事務所總部轉移到都柏林,並定居在都柏林。2004年,該事務所再贏得愛爾蘭都柏林灣區再開發案碼頭地標建築設計國際競圖。其他執行中的設計案包括:愛爾蘭Kildare市政府辦公大樓(2005落成)、都柏林Kilteman Hotel(2006落成)。目前兩人均任教於都柏林大學建築系指導畢業設計。 

Peng: Harvard GSD, 1992; Cornell, 1989; Heneghan: Harvard GSD, 1992; 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Ireland, 1978 Work history: Peng: 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1996–2001; Michael Graves & Associates, 1992–96; Smith Miller & Hawkinson, 1992; Heneghan: Michael Graves & Associates, 1992–2001; Mitchell Giurgola, 1992; Deamer + Phillips, 1989–90; Mayers & Schiff, 1987–89

thex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吳叡人

「當一個歷史現象被人完全地理解,並且被化約成一件知識之後,對於這個人而言,這個歷史現象就已經死亡了。」 ──尼采


1.

生命不斷推移,殘酷地推移,於是記憶的過剩阻止我們前進,阻止生命的更新,而記憶的喪失使我們輕佻如無舵之舟,使生命飄蕩如一場永恆的超越與否定。受難者在記憶之中輾轉反側,行動者揚棄記憶,年長者懷舊,年少者虛無,蟄居大地者植根於過去,扶搖千里者展翅於未來。我們要歷史而不要歷史,想記憶而不願記憶,於是我們立碑,以沉默書寫空白的傷痕。生命不斷推移,我們在歷史與反歷史的拉扯中,雕琢反記憶的記憶。生命不斷推移,歷史的殘骸愈積愈高,我們同時向前與向後,尋找沒有意識型態的時間,純粹,先驗的時間,在那裡,我們享受遺忘的快樂與記憶的痛苦。

2.

哲學家尼采說,有記憶的時,也有遺忘的時。歷史的用途,存在於如何使過去有益於現在,使逝者與先人的記憶服務於此時此刻的生者與後人的生命。尼采的用意,當然不是在鼓吹剪裁歷史來服務政治,而是在探索歷史的倫理學─「過去」與「現在」之間的倫理關係。尼采哲學,是一種肯定當下生命的剛健的哲學,因此人對過去的記憶,必須有益於當下的生命,使當下的生命力量,更加旺盛強烈,並且具有更強的創造力,延續生命,更新生命。如果生命就是「權力意志」的不斷展現,歷史對生命的倫理價值,就是使「過去」成為此時此刻的生之意志的源頭活水。因此他說有記憶的時,也有遺忘的時,因為生命的「權力意志」需要歷史的鼓舞與引導,卻不能被過剩的歷史所束縛、窒息。尼采所思考的,不是歷史的虛構與解構,而是人應該如何記憶的問題。人應該如何記憶─這是一個道德哲學和倫理學的問題。


3.

尼采是一個飽受苦難的靈魂,他深刻理解記憶是痛苦的泉源,然而他以尊貴的努力,為我們尋找面對痛苦、超越痛苦的道路。在「歷史的用途與濫用」這篇論文當中,他從肯定當下生命的前提,推衍出歷史之所以必要的三種形式─也就是三種記憶過去的方式。為了此時此刻的行動與鬥爭,我們當自過去尋求典範與鼓舞。這是一種「紀念碑式的歷史」,由於我們時代的邪惡凡庸,那些面臨一場戰鬥的,孤獨的行動者與掌權者們,只能從歷史中找尋偉大的教師,範例,以及慰藉。為了人保守與虔敬的秉性,我們當保存過去,在過去之中尋求我們的根。這是一種「古物蒐集式的歷史」,我的過去存在於我們的過去,於是我們在搜尋挖掘保存那已消逝將消逝的,我們的家庭,城鎮,民族的足跡,在這些已消逝將消逝的足跡之前俯首感受一種神聖的連帶,彷彿參天大樹感受它那深植於地底的,古老的根,於是我們感到快樂,知道我們的存在,不是偶然與專斷的,而是一個傳承,一朵從過去綻放的美麗的花。為了人的受苦以及救贖的渴望,我們必須審判歷史,無情地質問歷史,並且譴責歷史。這是一種「批判的歷史」,因為人間的事務同時源於人的力量與脆弱,智慧與愚昧,被污辱與被傷害的人因此必須審視那源於脆弱與愚昧的歷史,質問那歷史所加諸的不正義,他們手執救贖的刀刃,挖掘不正義的根源,因為凡是過於明顯的不義,如壟斷,如王朝,都當被摧毀。


4.

所以我們基於行動,共同體,以及救贖這三種當下生命的需求,和過去建立啟示,保存和批判的三重倫理關係。

5.

傑出的台灣作家吳新榮在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變後,曾因擔任北門地區事變處理委員會副主委職務而繫獄近三個月。在多年後所寫的《震瀛回憶錄》之中,他記錄了這段倉皇無奈的歷程。在這段紀錄中,有兩個地方令人特別感到印象深刻。第一個地方是,當吳新榮被從軍法看守所移送到警總第二處羈押時,出乎意料地看到了楊馗(逵)、葉綢(陶)和林泰(兌)這三個吳氏過去參與台灣抗日民族運動時期的老戰友。互道平安之餘,吳新榮如此感慨:

「夢鶴[吳氏自稱]想也許台灣的豪傑均要通過這個關門,要來這裡清算日本時代的舊帳底。」(頁253-4)

這是一段讀來令人驚心動魄的文字。到底什麼是「日本時代的舊帳底」呢?吳氏接下來說:「他看見對面監房的林泰[兌]就想起東京時代,那時他們同關于淀橋警察署,這時又重演著十數年前的故事不無感慨。」如果因反日而坐日本監牢是「日本時代的舊帳底」,這樣的舊帳底到了如今的中國天年豈不應該是榮耀的,當受表揚的事蹟嗎?然而為何這些為了「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理念而坐日本牢的台灣豪傑得要在中國時代再通過一道「中國監牢」的關口呢?這裡,我們讀到了吳新榮筆下一種淡然的反諷。原來,台灣豪傑的舊帳底不是抗日本身,而是反抗一切不義政權的根性。戰後初期,在中國民族主義的道德論述底下,台灣歷史以最現實主義的方式推進,於是御用紳士到了新政權底下依舊是御用紳士,二臣依舊是二臣,而昔日反抗殖民政權的異議份子如今則仍舊是不合時宜的反抗者與階下囚。這是交換與收編,權力的邏輯,一切取決於你願不願意再一次接受附庸的角色,再一次在邊陲分食殘餘的權力與榮耀。這實在和什麼民族大義無關。吳新榮淡然的反諷,其實表達著對這個不正義的權力邏輯深刻的理解與抗議。他的淡然,透露了深沉的幻滅,然而他的坦然,他那句「台灣的豪傑均要通過這個關門」話語中包含的從容就義的,謙遜的豪氣,卻又如此強烈地表達一種拒絕受辱的,行動主體的尊嚴。

所以這也是為何筆致溫柔敦厚,甚而偶有自嘲傾向的吳新榮,會在這段受辱紀錄的後半,附上這首獄中所作的悲憤詩:

「廿八事變起,三台意氣高;流盡青年血,滿監革命歌。」

這首台灣文學史上少見的「易水蕭蕭西風冷」的壯士悲歌,是第二處讓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文字。那「流盡青年血」的驚人意象,讓受過戰後中國民族主義歷史教育浸染薰陶的我,立即聯想起汪精衛刺殺攝政王失敗被捕的絕命詩。所以事變有如台灣的黃花崗,是一場意興風發的起義,是革命,是爭取尊嚴的高貴行動。我掩卷太息,突然憶起不知在那裡讀到的一段記事,說事變中台南工學院學生軍吳慶年赴援嘉義時,懷中攜帶的,是一冊日文版的費希特的《告德意志國民書》──

然而吳新榮在這首慷慨悲歌之後,竟然隨即筆鋒一轉,「回到現實問題來」,抄錄了一份更加怵目驚心的「盲從附和被迫參加暴動份子自新證」:

「查吳夢鶴現年四十一歲係台灣省台南縣北門區人於民國三十六年三月二日被脅迫參加台南偽處理委員會總務組等行為現已悔悟改過矢志永作良民經向本司令部辦理自新手續業已准予自新特給此證
右給 吳夢鶴收執
台灣全省警備司令 彭孟緝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六月廿日」

這個轉折赫然揭露了一個更深層的反諷:他的革命,是一場無法實踐,無處實踐的革命;悲歌壯士,原是持有「自新證」的,悔悟的「良民」。然而「悲歌壯士」與「自新良民」的雙重身分與雙重命運,正是台灣史上反覆出現的主題與變奏。吳新榮的台灣悲歌,於是不能不是一場落櫻的輓歌,詠嘆著虛無與虛脫之美。對於年歲日長,經驗了幾多生命創痕的我,如今「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單純悲壯逐漸變得遙遠抽象,而吳新榮那種邊陲的,淡然的,反諷的,然後在層層壓抑下爆發,短暫爆發之後再重新壓抑,永久壓抑的,以自嘲來壓抑的,那種充滿歷史層次的複雜情緒,卻使我感到難以自已的憂傷。經驗了幾多生命創痕的我,在這些謙遜的文字中,讀到一種想要掙脫命運,拒絕受辱,想要站立起來的,受挫的行動主體的尊嚴。或者說,敗者對尊嚴的微弱想望。


6.

德勒斯登科技大學語言學教授Victor Klemperer是一個活在歷史夾縫中的人─他是改信新教的德裔猶太人,取了「純種亞利安」的妻子,因此得以在猶太人大浩劫中倖免於難。在納粹主政的十二年間,這個謙遜而不起眼的人,躲在這個不安定的夾縫中,秘密寫了十二年的日記,詳細地紀錄了那段黑暗時期當中最日常的恐怖。一九九五年,這十二年的秘密日記終於在德國分成兩冊出版,結果立即成為暢銷書,並且被採用為學校教材,也被改編為廣播劇以及電視影集。Klemperer日記,是一種最純粹的「見證」─連續十二的日常紀錄,紀錄獨裁政權下的恐怖、墮落與人性。這兩冊日記的英文版,就題名為《我將作見證》(I Will Bear Witness)。

台灣作家吳濁流也是一個謙遜而不起眼的人。他熱情而自我壓抑,充滿正義感卻總是無力反抗,於是只能扥言〈留侯論〉與老莊哲學,隱身到歷史的夾縫,默默地見證歷史。太平洋戰爭中,他躲過日本警察監視,偷偷地完成了小說《亞細亞的孤兒》,戰後,他在國府戒嚴統治下寫了《無花果》和《台灣連翹》這兩本回憶錄,前者被查禁,後者在他死後十年才出版。吳濁流意圖藉寫作以見證,然而他的見證形式,不是Klemperer那種目擊證人式的紀錄,而是一種「敘述」(narrative)─一種以個人理解與詮釋為基礎的見證。他所欲見證的,不只是歷史事件,而且是歷史處境─台灣人的歷史處境。如果說《亞細亞的孤兒》見證了戰前台灣人「弱小民族」的怨憎(ressentiment)心情,那麼《無花果》和《台灣連翹》,則是由見證台灣戰後史的轉折點─二二八事件出發,再逐步建構成「台灣人形成史」的歷史敘述,乃至歷史論述 (discourse)。

吳濁流寫作《無花果》的直接原因,本來是想紀錄二二八事件的真相,然而他認為「要了解這個事件的真相,無論如何,非探求其遠因不可」,而所謂「探求其遠因」,即是要探求「究竟台灣人是什麼」這個問題。吳濁流為何會覺得我們需要一個「台灣人史論」來解釋二二八事件呢?如果我們把《亞細亞的孤兒》和《無花果》合併閱讀,答案就會很清楚了:吳濁流顯然認為二二八事件的深層因素,存在於歷史之中─存在於台灣人數百年來對想像中的「漢族之國」的熱烈憧憬,以及在日本殖民時期經歷身為「棄民」與「次等國民」的雙重羞辱而形成的弱小民族怨憎意識之中,而戰後初期台灣人對真實的「漢族之國」的徹底幻滅,則激烈地引爆了他們深藏的的怨憎意識,也點燃了二二八的抵抗。和一切歷史敘事一樣,吳濁流的「台灣人史論」也是選擇性記憶的結果:他所描述的台灣人對漢族之國的歷史憧憬,其實是清廷割台之後才出現的;他筆下那種台灣人的漢族意識的興起,其實與十九、二十世紀之交中國本土「反滿興漢」的種族主義論述,以及對日本殖民歧視的反彈有密切的關係。然而對吳濁流而言,這些史實是無關緊要的,因為他所描述的台灣人的「漢族之國」情結,是一種孺慕般的憧憬,渴望,一種對想像中的理想與理念的追求,而正因這是一種理想與憧憬,所以它也蘊藏著幻滅的可能。戰前的《亞細亞的孤兒》記錄了台灣棄民的憧憬,戰後的《無花果》和《台灣連翹》則紀錄了這個憧憬的幻滅。然而無論憧憬與幻滅,吳濁流想見證的,不只是二二八事件,也是他眼中台灣人數百年來保衛鄉土,在不同的政權下要求「有誠意的政治」的追求與挫折。我們之所以需要一個台灣人史的論述來理解二二八,正因二二八終究不過是又一次印證了台灣人「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式的集體追求歷程中,恆常不變的「反抗與敗北」的主題。在吳濁流眼中,事件蘊含著群體的歷史命運。

Ben Anderson在《想像的共同體》一書中說:「所有意識內部的深刻變化都會隨之帶來其特有的健忘症。在特定的歷史情況下,敘述就從這樣的遺忘之中產生。」吳濁流立志為台灣人之見證,然而台灣史中瀰漫的那種悲劇性的,令人窒息的情況,卻同時在吳濁流的意識之中造成深刻的變化與遺忘,於是在他的見證之中,產生了敘述,而他的自傳,變成台灣人的共同傳記。

將個人記憶轉化成集體記憶─吳濁流追求共同體的意圖是明顯而強烈的,然而他的風格是含蓄而自抑的。在《無花果》之中,吳濁流如此明志:「或者就算無花果一般,在人家看不見的地方開花吧。」無花果所開的「人家看不見的花」,是台灣人的集體記憶,一株從籬笆隙縫中茁壯的,堅毅的台灣連翹:

「他一面玩賞無花果,一面散步踱到籬邊,那兒的台灣連翹修剪的非常整齊,初生的嫩葉築成一道青蔥的花牆,他向樹邊看看,粗壯的樹枝正穿過籬笆的縫隙,舒暢地伸展在外面。他不禁用驚奇的眼光,呆呆地望著那樹枝,心想:那些向上或向旁邊伸展的樹枝都已經被剪走,唯獨這一枝能避免被剪去的厄運,而依然照她自己的意志發展她的生命。」(亞細亞的孤兒)

如果「無花果」象徵吳濁流個人藏身於歷史夾縫中見證、守護、建構台灣人集體記憶的方式,則「台灣連翹」就是他所建構出來的共同體─台灣人─的最佳隱喻。吳濁流的記憶,是生命力旺盛的台灣連翹對根的深刻記憶。


7.

林宗義先生在他的口述回憶〈我的父親林茂生〉之中,提到一九四六年五月三十日他從日本返台當天,和父親台大文學院院長林茂生之間有一段深談。當時,為陳儀統治下急遽惡化的台灣時局感到憂心忡忡的林茂生,開宗明義就說了一句讓林宗義終生難忘的話:

「宗義,台灣少了一個李承晚。」

「台灣少了一個李承晚」─這句話道破了從戰前到戰後初期台灣人政治困境的關鍵,也就是缺少一個能夠整合內部,並且對外折衝,維護台灣人利益的政治領袖。李承晚是韓國獨立後首任總統,雖然日後他墮落為威權統治者,晚節不保,然而他早年流亡美國,曾在一九零五年樸玆茅斯會議向老羅斯福總統請願協助被日本強制納為保護國的韓國,一九一八年三一運動後赴巴黎和會向威爾遜總統請願尊重韓國民族的自決權,後來被選為流亡的臨時政府總理,成為國際公認的流亡海外的韓國民族運動的代表性人物。二次戰後亞洲各殖民地的獨立運動,大多曾出現這類代表性的著名領袖,除了韓國的李承晚之外,還有印尼的蘇卡諾,越南的阮愛國(胡志明),印度的甘地和尼赫魯等。這些民族運動領袖,在解除殖民地化的過程中,扮演了和列強周旋的樞紐性的角色。

在這些殖民地當中,台灣是唯一的例外:儘管台灣在二零年代曾經出現過以「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為意識型態的民族主義運動,然而這個運動到了三零年代初期就在日本殖民政府壓力下全面瓦解了,而曾經意興風發的運動領袖們,也只得成為一群馬基維利筆下「被解除武裝的先知」,或妥協,或繫獄,或遠走他鄉,一一消失在歷史的舞台。組織潰散,意識型態湮埋─政治上,台灣抗日民族運動是一個失敗的運動,當然更不曾產生公認的全島性領袖。也因為不曾產生如印度國大黨和甘地、尼赫魯那樣的統一的民族運動組織與具有威望的領袖,台灣人在台灣戰後的歸屬與政治形式的緊要問題上,終於毫無置喙的餘地。一紙列強議定的「開羅宣言」,麥克阿瑟的授權,和盟軍「台灣人將獲得充分自由」的空洞保證,就將台灣交給了中國的國民黨政權。沒有公認的領袖,只有狐假虎威的「半山」和本土各派菁英四分五裂的相互傾軋,於是戰後台灣在陳儀的「派系帝國主義」(廖文奎語)統治下,風雨飄搖。

林茂生在一九四六年所發出的「台灣少了一個李承晚」悲嘆,和廖文奎在一九四七年初的《前鋒》雜誌座談會上所說的,「看到鄉土的荒廢流淚不止」,遂公開主張依據「大西洋憲章」「台灣人是有權決定自己前途」的怒吼,都是遲來的反省。林茂生自己就說:「這個時機已經過去了。怎麼辦呢?」然而林氏自己也知道這不真正是「時機」的問題─當林宗義追問「台灣有可能產生像李承晚這樣的人物嗎」時,林茂生嘆道:「沒有,就是沒有啊!」為什麼沒有可能?因為:

「台灣人政治參與的經驗,實在太少,不但出不了李承晚,也缺乏支持李承晚的環境和群眾。」

所以這不是「時機」的問題,而是「歷史」─歷史的限制─的問題。馬基維利在《君王論》第六章之中,曾經提到政治領袖─君王的出現,繫於歷史環境的「機運」(fortuna)與個人的「政治才能」(virtus)是否能相互配合,兩者缺一不可。在台灣,強大而具壓迫性的「外來國家」政治傳統,因身處邊陲棄地而導致的主體意識的晚熟,內部族群的分裂對立,以及國際強權政治的操弄─種種嚴厲的歷史限制,萎縮了民眾自主的政治空間,也阻絕了具有傑出政治才能的個別領袖的產生,或者出頭。於是,強大團結的少數外來統治集團,支配多數但四分五裂的人民,遂成為台灣政治史上反覆出現的動機 (leitmotif)。「分而治之」,則成為台灣統治的古典鐵律,為先來後到的諸政權所奉行不渝:清廷分化閩客,日本分化原漢與民族運動,國府分化吳濁流所謂患了「政治病」和「大頭病」的不同派系的本土各路好漢。機遇的女神Fortuna,並未眷顧台灣,於是在重重歷史桎梏下,即使是台灣政治史上少見的傑出領袖蔣渭水那句鏗鏘有力的「同胞需團結,團結真有力」名言,也只能幻化作幾聲面向晦暗未來的,瘖啞的哀鳴。

「沒有,就是沒有啊!」林茂生的悲嘆,林宗義的記憶,這是一段悲愴的自我反省,反省自我的歷史與靈魂,扭曲的歷史,變形的靈魂。這段悲痛對話的十個月之後,也就是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一日這一天,台灣人第一個教育學博士,台大文學院院長林茂生被捕遇害。

在他的長篇傑作〈四首四重奏〉當中,詩人T.S. Eliot寫道:

「唯有經過時間始能克服時間。」

悲劇之後五十四年,台灣社會經歷新的歷史整合,尚未完成的歷史整合,然而我們開始有了機會參與政治,學習獲取權力,運用權力,並且抗拒權力的誘惑,學習批評與合作,學習忍耐、尊重與傾聽,學習如何在同情理解彼此所經驗過的羞辱當中,重建一個良善而有品格的社會(decent society),一個美好友愛的家園。我們已經不再需要李承晚或蔣介石了,然而我們還在學習做一個正義的統治者與被治者,做一個亞里斯多德所說的真正的「公民」,然後,也許我們會在學習做一個公民的過程中,學會挑選好的政治領袖,或者學會做一個好的政治領袖。給我們時間,我們或許會成熟,或許終於可以馴服命運。我們如此希望,然而唯有經過時間始能克服時間。

8.

所以我們從過去尋求的啟示是行動主體的尊嚴,儘管是一種微弱的、敗者的尊嚴;我們所尋求保存的過去,是一株樹對根的記憶,一株不屈不撓的黃藤植物對根的虔敬記憶;我們對過去的批判,不再是對加害者的審判,而是沉靜的自我反省,反省自身的不成熟,反省歷史加諸我們的懲罰與考驗,以及成長的契機。我們的記憶如此不快樂,由於那是多難的記憶,然而我們仍將記憶,以一種倫理的,深刻的,充滿力量的姿態,因為受難的鞭撻,如尼采所說,乃是創造的泉源。讓我們以意志立碑,昇華受難,創造生命。

(2001-3-09寫於芝加哥大學)

thex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飛正傳 香港茶餐廳北市泰順街26巷51號(近龍泉街)

最近台北市忽然興起了一陣「茶餐廳」熱,市民大道、忠孝東路等,
舉凡台北熱鬧的地段、小巷,忽然開始出現「茶餐廳」的招牌,
令人不免覺得又是「蛋塔熱」的翻版。

而我最愛的師大夜市竟然也開了一家「阿飛正傳」港式茶餐廳,
想在平民美食天堂的師大夜市開港式茶餐廳,想必老闆應該有三兩三吧。

衝著朋友的熱情推薦,就決定來此一探究竟。




星期六的下午兩點多,來到「阿飛正傳」,在服務生的帶領下來到二樓,
出乎意料的是整間店只有寥寥數桌的客人,
或許是過了用餐時間也或者是正逢寒假的緣故吧,
雖然幫這家店找了藉口,但內心仍暗暗的擔心起餐點的品質。

其實這家店的裝潢非常的用心,各式香港味的早期海報、報紙、招牌,甚至港漫都成為店內獨具特色的裝潢,
連餐桌、水杯、筷子都有古早味~

一進門,我就東張西望,東瞧西瞧,感覺得出來老闆刻意營造的香港茶餐廳風味,讓您用餐時也可以欣賞香港的文化。
由於客人很少,因此走來走去參觀也就覺得自在不少。

因為看過港漫的「赤柱飯堂」,因此對餐肉雙蛋飯特別有興趣,二話不說決定來一客道地的餐肉雙蛋飯加豬扒。

餐肉就是罐頭火腿肉,而豬扒就是豬排,但說實話,這個飯在師大夜市要價$90~110,無論就味道或材料都不值那個價錢。



陸續還點了鴛鴦奶茶($65),它的熱鴛鴦奶茶是沒有加糖的,所以可以隨自己喜好加糖。
鴛鴦奶茶倒是蠻香醇的,但65塊我還是覺得很貴。



臘味蘿蔔糕蠻香的,也跟臺灣吃到的蘿蔔糕味道不太一樣。



荷葉香菇雞蒸飯,這道是我覺得最好吃的一道,但其實料給的也不多,份量還好,要價$110。



蛋塔一個$35,但是相較於香港擺花街「泰昌餅舖」的蛋塔,真的只能算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熱熱的吃還OK囉。


這道油條倒是做的蠻特別的,我已經忘記他的名稱了,但是酸酸甜甜的醬汁,很像糖醋的味道。


作為一道雞翅,一盤就兩隻。

只能說,這家店的食物要說美味在師大夜市競爭力應該是排名倒數的,
要說價格,更是毫無競爭力。很懷疑這樣的店還能撐多久。

thex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趕著大觀展檔期的最後一天,生平第二次踏入故宮。
出乎意料的,印象中應該是冷清不已的故宮,卻是連上樓梯都要排隊。

本以為大家都是趕著來看「大英展」,沒想到,大觀展才是真正熱門所在。

這次展覽珍貴之處在於一次展出,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
李唐《萬壑松風圖》,這是故宮鎮宮的「北宋三寶」。幾年才展覽一次,
甚至近幾年已經鮮少公開展覽。因此,一生能見得一回已彌足慶幸。

然而,要想看到三寶必需排隊入場,好不容易來到三幅畫前,
卻只見五排黑壓壓人頭,還得使盡力氣鑽進人群,左鑽右鑽找到縫隙,
才能「趁虛而入」擠到玻璃前。
但後排的人不斷的壓在妳身上,隔壁的人用望遠鏡努力在找范寬的落款,
這才覺得自己即使把臉都貼在玻璃上,還是離那大師鉅作隔了千年的距離。

縱使我努力睜大眼睛,再怎麼細看早春圖,
還是看不出遠方是三個人一隻狗還是四隻狗?

更別說把涼亭當成茅草屋,椅子當作窗戶。

而此行的目的:想在《谿山行旅圖》中找到范寬的落款,更是痴人說夢了。

因為即使知道,范寬落款就藏在右下角的樹影之中,
但只見樹影黑鴉鴉一片,那數千年才有人找到的落款,
要讓我憑著肉眼再加上隔著50公分遠的玻璃看出端倪,
實在是比登天還難。

再接著找尋蘇軾的「赤壁賦」、「寒食帖」,以及每次考試一定會
看到的宋徽宗「詩帖」真跡,「穠芳依翠萼,煥爛一庭中。
零露霑如醉,殘霞照似融。丹青難下筆,造化獨留功。舞蝶迷香徑,翩翩逐晚風。」
更是無限感動。


此次展出的另一特點,就是有名瓷之首之稱的「汝窯」。

它那跟天空一樣的天青色更是超越「TIFFANY」BLUE自成一格。

據說這是用瑪瑙入釉才能燒出這種
「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芝麻支釘釉滿足」的工藝極品。

因此,汝窯與鈞、官、哥、定窯齊名,有『名瓷之首,汝窯為魁』的美譽。

台灣更是全世界僅存的70餘件汝窯中藏量最為豐富的,據記載目前·臺北故宮博物院有
廿二件。(其中幹隆禦題詩十三件。「奉華」銘款三件,其他各類銘款六件。)
北京故宮博物院,九件(其中幹隆禦題詩一件。「壽成殿,皇后閣」銘款一件,
其他各類銘款三件。 )
·上海博物館,七件。
英國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六件。河南文物研究考古所,四件。
天津藝術博物館,一件。大英博物館,一件。英國路易斯美術館,一件。
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一件。香港羅桂祥先生,一件。
英國艾爾雷得.克拉克夫人,一件。 其他已知兩件「天青釉花口洗」,藏處不詳。




thex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試穿鞋子時,莫名的踩到釘子。 (據老闆的說法是,工人釘鞋時忘了把固定的釘子取出)。
 今天將Peach John雜誌放回書架上時,被雜誌割傷手指。這個冬天注定是斑斑血跡的開始。

thex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導演: 中島哲也 
‧卡司: 深田恭子、土屋安娜、樹木希林、 宮迫博之、篠原涼子、小池榮子 
‧主題曲: Tommy heavenly6〈Hey my friend〉 
‧中文官網: http://kamikazegirls.swtwn.com/

在首映會上,看到許多LOLITA打扮的可愛女孩,很佩服他們的勇氣,也希望她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繼續堅持作自己。「下妻物語」就畫面而言,流動著華麗的魔幻風格、又時而飛舞、穿插著動畫卡漫、誇張式魔幻寫實,營造出夢幻的氛圍。穿插的音樂流洩輕柔的小女生嗓音,彷彿宣告這是屬於愛作夢的、純真的、友情的,偶爾會感動的青春。就趣味性而言,我想全場觀眾不時捧腹大笑已經為這部電影作了最好的註解。導演中島哲也曾經拍過一支由香取慎吾主演的漫畫式爆笑短片,男主角一天醒來成為被超人追殺的地球剋星。本片是中島的第一部電影,中島風格的爆笑味十足。

作者嶽本野ばらさん,號稱「少女系作家」,但卻是位男性,如同他所言,片中深田恭子所飾演的竜ヶ崎桃子,是他心目中理想女性的代表。而嶽本野ばらさん更曾是片中深田最愛的代官山LOLITA名牌「 BABY, THE STARS SHINE BRIGHT 」設計師之一。

名模出身的土屋アンナ飾演暴走族少女白百合イチゴ、深田恭子則是ひらひらロリータ”竜ヶ崎桃子。 故事發生在日本茨城県的下妻,這裡除了一望無際的田園之外,什麼都沒有,但卻十分盛行歐美文化,這裡的人喜歡到JUSCO購物、買仿冒的VERSACE名牌服飾。竜ヶ崎桃子一出生母親就跟接生的醫生相戀離家出走,年紀尚小的桃子卻已經堅強而獨立。劇中最經典的一句就是她鼓勵離家出走的母親勇敢跟醫生私奔、結婚,她說「人在面臨幸福的時候會突然變的膽怯、抓住幸福其實比忍耐痛苦更需要勇氣」,還板起臉問母親「你幾歲?」,母親回答:「33歲」,還在讀小學的桃子就叫母親去選美、改變自己的人生、追求自己的幸福。桃子對事情有自己獨到的想法,在她的LOLITA世界,她認為自己應該活在18世紀的法國,因此全身華麗洛可可風是她表現自己,讓自己完整的一個方式。不在乎他人異樣的眼光,午餐時間在教室裡永遠是自己一個人單獨吃飯,也只吃甜食,在桃子的心裡,「人生下來就是孤獨的、也會孤獨的死去」,所以她自認為不需要朋友,也能活下去,這才是人類生活的極致。但堅持洛可可華麗風是她對自己的堅持,因此即使上學要走好幾公里遠的路,也不能放棄洛可可風而騎單車,覺得自己好像隨時都會飛起來一樣,脫離這個社會、脫離這個人群,將一切置身事外,是桃子在遇見草莓前對世界的想法。

至於土屋安娜飾演的草莓,則是一個自小活在社會體制下的反噬,從小戴著大大的眼鏡不起眼的草莓,努力當個符合父母期待的小孩,彈鋼琴、認真學習,卻總是受人欺負、學業也比不上人家。一天晚上獨自外出騎單車遇上了暴走族,嚇得痛哭的草莓,被暴走族的大姊喝叱「女生不能在人前哭,要哭也是自己躲起來哭」,從此,改頭換面成了女暴走族的一員。

 片中關於妃魅姑(ヒミコ)傳說中的特攻服刺繡屋,也是另一個有趣的橋段,後來草莓承認妃魅姑是她自己杜撰的,證明草莓在文學上也很有才能呢,可以編出一個令人「傳頌不已」的傳說唷。

有人說這部片在講友情、有人說這是逃避主義、有人說這是存在主義,當然,每個人對電影的感受與領悟都有所不同,從任何角度、任何觀點都可以做多元化的詮釋, 這也是電影有趣的地方。當然,「下妻物語」在描述時下日本年輕人普遍的問題,一方面有認同感的危機、無法與社會融合,一方面又崇尚自我主義,成為另一種逃避線實的自我藉口。換一個輕鬆的角度,桃子最後被草莓改變了,為了朋友穿著可愛的娃娃裝第一次騎著50CC綿羊機車,渾身是血、躺在泥巴裡也在所不惜。即使桃子曾經說過自己一向秉持「有借不還」的原則,「我借人的東西也不要別人還」,因為「最珍惜的東西我是不會借人的,所以我借人的都是我不在乎的」,但友情是借了之後,擁有更多的。

LOITA、暴走族,在還沒看過下妻物語前,你對他們的看法如何呢?相信看完本片之後,你會佩服她們,也會學著欣賞她們、了解她們。

( 以下介紹,來自某香港網站,因此用字遣詞較為奇怪,但有助於對角色及劇情的瞭解)注目角色登場龍崎桃子(深田恭子)由身出發,全心全意迷戀Lolita Look的超個人主義少女。住在鄉下地方下妻,卻朝夕幻想自己活在18世紀法國最華麗的「洛可可」時代。懶理街坊側目,日日著住喱士娃娃裙招搖過市。最愛去代官山Lolita名店「Baby, the Stars Shine Bright」朝聖,為了買衫,不惜千里迢迢搭兩個鐘頭車出東京,更不惜作各式大話呃老豆錢!外表嬌滴滴,其實好沙膽。最叻自己撐自己,冇朋友,亦不需要朋友。最擅長繡花,經常親手修補自己最愛的娃娃衫,高超的手工藝竟為她帶來奇遇…… 阿莓(土屋安娜)自稱下妻最強飛女幫「鋪爾威帝劉」的成員。一身暴走族特攻衫,50CC綿羊仔,食煙爛口、日夜吹水兼隨地吐痰,最愛鍊車、講數和打架。外表強悍,其實是一個從未拍過拖的純情少女,視死鬼詩人歌手尾崎豐為偶像,因而在彈珠舖戀上她眼中酷似尾崎豐的「獨角獸」古惑仔,展開一段初戀……

桃子阿媽(篠原涼子)本為酒吧侍應,邂逅當時身為飛仔的桃子老豆,火速撻著,奉子成婚。在醫院生桃子時,竟與為她接生的醫生一見鍾情,因而拋夫棄女在當年只得6歲的桃子鼓勵下,毅然決定再婚兼參加靚太選舉,繼續戲劇化人生。 亞樹美(小池榮子)「鋪爾威帝劉」首領,最愛著白色緊身tube top。曾經救過阿莓,影響其加入飛女幫,成為她最崇拜的前輩。最常講的名句:「女人不能當眾喊,被同情的女人是垃圾!」 桃子老豆(宮迫博之)過氣「二打六」古惑仔,被女兒視為廢柴老豆。賣「話沙池」冒牌貨養家,自認為時裝界先驅,大玩 crossover,自家設計「話沙池X環球片場」T恤,竟然大受歡迎賣到斷市! 獨角獸龍二(阿部佐多雄)髮型極度騎呢,頭頂有一條長達兩尺的「獨角」!雖為「二打六」古惑仔,但在下妻彈珠舖頗有江湖地位,人人都會俾面佢,因此見到桃子和阿莓被人蝦,即刻代為出頭,令阿莓一見傾心視為英雄…… 下妻潮聖之旅【下妻】位於茨城縣東南部,歷史悠久,早在約935年已於文獻上有記載,距離東京約60公里。 【下妻站】桃子的潮聖之旅由此出發。殘舊的車站,與一身粉紅色Lolita打扮的桃子形成強烈對比。 桃子從屋企步行至下妻站約需30分鐘,乘搭常總線至取手站,再轉常磐線往上野,然後再轉山手線往涉谷,最後轉乘東橫線,才可抵達代官山。 【貴族之森咖啡店】桃子與阿莓最常「hea」的蒲點。單看店名已知是桃子最愛的Lolita心水之選,非常配合其公主look。

這間「貴族之森」是真有其店,確實位於下妻,並以咖啡、意粉等聞名區內。拍攝時經過重新擺設,氣氛同原先有些少不同。 
【Baby, the Stars Shine Bright】位於代官山的名店,專賣「卡娃兒」娃娃裝,價錢昂貴,一件普通的上衣動輒過千港元。據說每個Lolita 迷都夢寐以求,以一生人起碼擁有一件「Baby 」衫為目標。 
【閻羅王】傳說中神奈川飛女黨阿頭妃魅姑最愛的刺繡店,以刺繡靚到曉飛、風格大膽有逼力而馳名。阿莓慕名尋找,更逼桃子同行,但她只知這間傳說中的名店位於代官山,確實資料欠奉,最後能否找到? 
【牛久大佛】桃子跟阿莓去講數開片的地點。位於下妻市南部的牛久市。大佛高達120米,是自由神的三倍。第一幕桃子被車撞到飛起時,遠處就見到大佛,是導演玩contrast的又一妙著。 
深田恭子私家密語桃子桃子是我從影以來最鍾意的角色。她的性格好得意,外表好似嬌滴滴的洋娃娃,但其實內心好清醒,洞悉世界醜陋,並非幼稚無知的細路女。 Lolita Look 我自信我的Lolita Look一定好可愛!哈哈。其實舊年在我的個人月曆中,我已首度試過這種造型,今次參與《下妻物語》,有機會由頭到腳玩Lolita Look,都算幾巧合,好似整定咁。 打架有一場戲,我被打到成面血,便用手機把自己這個樣子拍下,做待機畫面。其實我好憎打架,拍打架場面,即使無份出手都覺得好恐怖! 土屋安娜她表情多多,性格直率,無機心。拍完戲之後,我與她成為了好朋友。 
「卡娃兒」Lolita入門必修科【何謂Lolita?】有些人認為只要身穿黑白上衣加喱士裙,就已經是Lolita,亦有些人認為Lolita不只是服飾裝扮,其實是一種精神思想,代表無視世界規範,自成一格。基本上,Lolita的概念是沿自歐洲宮廷、公主、洋娃娃系列的服飾,在日本原宿街頭發揚光大,成為一種fashion style。

【Loli三大族群】 
1. Sweet Love Lolita 以粉紅、粉藍、白色等粉色系列為主,衣料選用大量喱士,務求締造出洋娃娃般的可愛和瀾漫。一般女孩子也傾向於可愛洋娃娃的服裝,所以玩   Lolita的也以玩sweet love 的較多。深田恭子戲裡的造型就屬於這種。
 2. Elegant Gothic Lolita
 3. 主色為黑和白,特徵是想表達神秘恐怖和死亡的感覺。不喜歡可愛打扮的Lolita愛好者的另類之選。通常配以十字架銀器、黑色指甲和眼影,帶出神秘優雅的氣質。
 4. Classic Lolita 基本上與Sweet Lolita有點相似,但以簡約色調為主,著重剪裁以表達清雅的心思,顏色較為平實(例如茶色及白色)。裙身的喱士花邊會較Sweet Lolita為少,而荷葉褶是最大的特色,流露出高貴典雅的格調。由於設計較為平實,所以特別適合一些初玩Lolita的Fans。
 Lolita 冷「姿」色【Lolita的起源】 Lolita源自俄裔美籍著名作家納博可夫 (Vladimir Nabokov) 於1955年出版的小說《Lolita》,後被史丹利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 改編成同名電影《一樹梨花壓海棠》,描述一位中年教授與12歲少女的糾纏情慾關係,女主角名叫Lolita。自此,日本人將「Lolita」成為天真可愛少女的代名詞,把 14歲以下的女孩稱為「Lolita代」,簡稱為「Loli」。1997年,電影《Lolita》再被重拍,在日本大受歡迎,原宿街頭開始興起宮廷娃娃look的時裝潮流。 【Lolita 絕不等於 Cosplay!】 Gothic & Lolita 是一種服裝風格, Cosplay 是一種角色扮演活動,千萬不可混淆。其實,出現這種誤解,是因為很多漫畫角色穿著 Gothic & Lolita 服飾,像《庫洛魔法使》的木之本櫻、《Chobits》的芝等,她們都是很受歡迎的角色,導致有人因而把 Gothic & Lolita 與 Cosplay 混為一談。 【Lolita是貴族小姐玩意?】 戲中桃子要斥巨資買Lolita衫,其實只是因為她鍾情於「Baby」這類名牌。在日本,這些Lolita牌子的裙,動輒過千!但其實日本和香港都有很多Loli會自己動手做衫,成本只不過大約$100,比去佐記執件衫更平,完全視乎你有無心思。 【高齡 Lolita 】 在日本,Lolita除了有少女擁躉外,更有不少成熟女性支持。日本的Loli派媽咪較常穿「Pink House」這牌子。「Pink House」 fashion 源自一部加拿大電影《Anne of Green Gables》,但近年「Pink House」已經日本化,失去原本的田園優雅風格。 【Lolita的心理】 Lolita不單是一種服飾潮流,更是年青人表達情感需要的方式,或是彌補自信不足的自我保護武裝。一如發展心理學家艾力遜指出,年青人正處於「自我認識與迷亂」的階段,他們往往擁有童真與夢想,有擺脫現實規限的渴求,需要尋找自 我,因此以不羈和野性挑戰傳統,期望得到別人關注、了解、認同和真正接納。 【玩Lolita專業招數 】 1. 防走光淑女坐姿 約埋成班人出來玩Loli,當然要坐低交流下,但在人多的地方,被迫坐地時,就要學習優雅的密實坐姿! 2. 紙袋裝法寶 要隨身帶住所有玩Loli的服飾和配件,又無助手,最緊要帶個方便易拎的紙袋,可以隨時放在地上,減輕負擔。 3. 最Pro服裝要素 裙子下擺一定不能過膝,襪子長度一定要及膝!


thex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是一部來頭不小的電影,集合了俊帥小生Josh Hartnett、萬惡城市英雄救美Bruce Willis、奧斯卡最佳男配角Morgan Freeman、奧斯卡最佳男主角Ben Kingsley、霹靂嬌娃Lucy Liu~如此炫目的卡司陣容,稱之為今年暑期強檔片之一應不為過。當然,別被這部片的中文片名給騙了,絕對沒有什麼密碼。
在拍攝手法上,導演運用了零碎的分段敘事手法,在結局上也有一點小驚喜。但是,比起同風格的萬惡城市、黑色追緝令,同樣標榜黑色幽默的幫派仇殺、血腥暴力,但在畫面上還是不夠豐富,在對白上風格還是不夠。
雖然冗長的對白中確實有令人發噱之處,而子彈飛來飛去、血花噴來噴去的電影也有精彩之處,並且穿插著Josh Hartnett跟Lucy Liu一點點的愛情花絮(雖然有點突兀),感覺像是一首美麗的圓舞曲,但是劇情的安排及手法上仍有上等之作是其無法超越的。

不過對女性觀眾而言,看這部電影還蠻享受的,因為Josh Hartnett不僅是關鍵角色Slevin,而且重點部位只圍著一條浴巾的場景大概有十分鐘以上唷。而他鼻子掛彩的畫面也一直持續到最後結束,因為電影裡的時間只有三天。




再提提另一個永遠的螢幕英雄Bruce Willis,好像自從萬惡城市、靈異第六感之後,他就一直扮演著重感情的英雄的角色,當然在本片也不例外,外號「GOOD CAT」的他,可是神出鬼沒,殺人不眨眼的頭號殺手,在片中他的話不多,但最後一幕卻也感人的令人鼻酸,好爸爸老布又再次登場,無論何片、何地、何時,永遠的好爸爸。




作為娛樂片,我相信關鍵密碼絕對是一個好選擇,黑色幽默的笑點發揮到滿分,作為劇情片,就稍嫌沒有新意,作為美男子欣賞片,又只有Josh Hartnett。片中故意安排了一些伏筆,包括親情象徵、爸爸最後遺物的手錶、KANSAS CITY SHUFFLE(堪薩斯大洗牌)、賽馬場的LUCKY SEVEN-Slevin,導演確實蠻用心經營的。讓本片在暴力之餘又多了點溫情,哈,還是值得一看唷。

thex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